English

不同意炒作“大学特困生话题”

1998-12-14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一位独生子女家长的来信大学特困生现在成为很多报刊的热门话题。特别是最近,出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《落泪是金》,它先发表在《中国作家》杂志上,然后被各报各杂志节选并给予好评。报告文学是搜集了300多个大学特困生之后写出来的,光是看其中的情节,大概能引人落泪。但凡事偏听不得,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。

第一,超生是产生大学特困生的重要原因。

上不起大学,是很引人同情的。但是从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来看,好多家庭之所以特困,是由于他们超生。比如其中讲述了一个学生金某,报告文学里说,金某的父亲召开家庭会议,叫大哥二哥三哥四哥都交钱支持金上大学,那就是说,老金家起码有五个男丁,还没提他有没有弟弟,有没有姐姐和妹妹。你们家想多子多福,愚昧得不可开交,成为超生户中的“重中之重”,还想过上很富裕的生活,那简直是痴心妄想。作者不批评这样的人,反而一洒同情之泪,天下竟有这样的道理!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:来自内蒙古赤峰市的赵某也是特困生,当他6岁时,生父去世,母亲带着4个孩子再婚。以后生没生孩子,没写。4个孩子能不特困吗?

超生是产生大学特困生的重要原因。大连市的一家报纸隔一周就发一个专栏《特困生档案》,意在引起捐助,一写就是“哥哥和妹妹为了我上大学不得不辍学打工”,或者“我和弟弟妹妹全是大学、中专在读”,念了那么多书,不知道超生可耻吗?也许有人说,孩子对超生是没有责任的。我说,你的家庭对此肯定应当负责任。上大学不是个人行为,而是家庭行为(这一条后面还要讲)。

第二,既然特困,是否一定要上大学?

生活的道路是广阔的,正面攻不上去,就从侧面攻。当一个比较有文化的农民,不比当一个特困大学生好吗?在家乡里边劳动边业余学习,文凭不耽误,又不影响吃饭,还有更多的提拔机会。好多农村学生一心一意考上大学以离开农村,这可以理解,但是要量力而行。今年夏天我到南方农村采访,那儿县城的高中生一再复读,除了高一高二高三,还有高四班、高五班。如果真是为了求知识,那么点玩艺值得你学五年?不过是想找个敲门砖而已。

我今年49岁,亲身经历了70年代初起(即文革后期稍有稳定时)国家重新动员实行计划生育的全过程,不知费了多少事,才使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慢了下来。当时就有一条,凡是因孩子多造成生活困难的,不得享受经济补助。

宪法上规定了公民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。我们的宣传报道和文学创作,都要巩固计划生育的成果,尊重我们这些听党的话、坚持计划生育的人群的感情。同样年龄段的人,如果形成社会舆论(或社会压力),要当初计生的向当初超生的献什么爱心。是真正英雄,才是顾全大局,才是利国利家。莫非要由我们向他们发放超生奖学金?我家只有一个孩子,上大学要自己掏钱,如果你超生家庭能通过舆论争取到社会赞助,叫我们怎么想?对党的政策、对基本国策还有没有信心?社会还有没有公道可言了?国家还有没有信誉了?宪法还灵不灵了?

摘自《北京日报》(待续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